蝙蝠
蝙蝠特徵:
蝙蝠是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最大的特徵為前肢與掌指骨皆特化延長,連結皮膜形成雙翼;前肢僅有拇指有爪,後肢則是五指皆有。體形從小型如老鼠的家蝠到大如幼犬的果蝠、狐蝠皆有。
分類地位:
蝙蝠屬於脊索動物門(Chordata)哺乳綱(Mammalia)翼手目(Chiroptera),和人類一樣行胎生繁殖、會哺乳,全身佈有毛髮,特化的前肢讓牠們成為哺乳動物中唯一會飛行的類群。
常見種類:
台灣已記錄蝙蝠種類有30餘種,其中東亞家蝠 (
Pipistrellus abramus) 是與人類生活最為親近的小型物種。
在哪裏出現?
蝙蝠一般居住在樹洞、岩洞等陰暗處,亦會棲息在荒廢的屋舍或人工建築物間的縫隙、屋簷,甚至是冷氣與牆壁的間隙等處。
什麼時候出現?
蝙蝠的活動時間主要是夜晚,會在傍晚太陽還沒完全落下時便開始活動,直到隔天黎明逐漸歸巢。
喜歡吃什麼?
不同種類的蝙蝠食性非常多樣,主要分為吃植物果實的大翼手亞目(Megachiroptera) 和以昆蟲為主食的小翼手亞目 (Microchiroptera),也有較少數食魚、肉、血液、花蜜等的種類。
蝙蝠的生與死?
蝙蝠為體內受精,交配、繁殖、排卵受精等時間與行為會因種類而不同,有的交配完即受精,有些則會交配完推遲到隔年春季雌體才排卵受精,但通常都會在春夏季生育及育幼。群居性的蝙蝠夜晚會將幼蝠成群留置在棲所中,雌蝠外出覓食但會數次回巢餵食,一般蝙蝠可以生育一至兩胎,多則三胎,但通常只有一隻能順利存活。
對人類影響?
台灣常見的蝙蝠是以昆蟲為主食,對人類有利而無害,雖然蝙蝠可能為狂犬病(Rabies)和麗莎病毒 (
Lyssavirus) 的帶原者,但只要避免接觸野生動物或在被動物抓傷咬傷後盡早處理幾乎不會感染,而在臺灣的蝙蝠種類鮮少有機會咬人,或是有被咬傷不自知而未就醫的狀況(國外因有吸血蝙蝠會夜間吸血,容易忽略就醫而發病),因此沒有傳病的風險。
一隻食蟲性蝙蝠每晚可以捕食約1000隻蚊子與飛蟲,而有相當多種熱帶植物依賴不同種類的果食性或食蜜性蝙蝠為它們傳花授粉或散播種子,有些蝙蝠與植物間甚至具有相當高的授粉專一性,例如墨西哥的邵氏長鼻蝠 (
Leptonycteris nivalis) 與龍舌蘭 (
Agave spp.)。
減少蝙蝠的方法?
一般蝙蝠生活在戶外空間,不需要特別防治。偶爾會因老建築縫隙或人為疏失令蝙蝠有機會進到室內活動,通常是廣闊的室內空間,例如學校體育館等。如有蝙蝠誤闖的情形,應確定室內無蝙蝠後,將所有可能的出入口封閉,以減少蝙蝠再次入侵。臺灣都市常見的東亞家蝠體型嬌小,三公分寬的間隙便足以讓牠們出入。
其他
由於中文「蝠」與「福」同音,在華人社會蝙蝠常代表著「福氣」等吉祥意涵,在建築物上具蝙蝠造型的裝飾,代表五「蝠」臨門或天官賜「蝠」等含義。但在西方社會卻由吸血蝙蝠衍生出吸血鬼的傳說,反而成為恐怖的象徵。
想知道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