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計畫目的

昆蟲為了生存和繁殖,需要尋找食物和適合遮蔽的場所,而人類的居家環境就成了昆蟲最佳豐富食物來源,和溫暖且遮風避雨的棲息環境,在某些特定昆蟲眼中成了極樂天堂。然而,因為這些居家昆蟲所需的資源與人類相互重疊,在人類眼中是與人類搶食的壞蛋,因而被認定為「害蟲」,也成了被汲汲撲滅的對象。近年來,隨著氣候暖化和溫度的上升,及氣候的異常,高溫高濕的環境更適於害蟲的發生,和病媒昆蟲的增加。

當民眾在遭逢家中出現非預期昆蟲時,大多懷著恐懼與抱怨心態面對,而直接以化學藥劑處理,這樣的作法除影響民眾身體健康,更對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為了讓民眾對居家昆蟲能更進一步認識,減少對居家昆蟲的恐懼與害怕,改變對害蟲的想法,並利用環境友善方式來減少家中昆蟲的發生,盡量避免化學藥劑的使用,本計畫希望透過研習活動之舉辦和資源學習網之建置,讓民眾透過實地的觀察與接觸,理解害蟲之所以出現,完全是因為人類自己提供適於昆蟲生存的環境所造成,讓更多人了解害蟲的存在及正確處理方式。當民眾對居家昆蟲接受度增高,不再恐懼,也就不會在碰到害蟲問題時就抱怨或甚至向媒體爆料,一般公司或廠商的用藥習慣也會隨之降低。若此一觀念能推廣改善,民眾亦能將此概念擴大至接受食品害蟲及農業害蟲的出現,容許有蟲蛀瑕疵的食品及蔬果,則不論是在環境用藥或農業用藥上必能大量減少,對環境或人類都有極大的正面助益。

另外,居家昆蟲是最佳的科學教育題材,且相當容易取得,不論在形態的觀察、棲地與生物學的探討及行為的研究等,都是相當有趣的議題,例如衣蛾的築巢行為及出現原因、蟑螂的步行足及尾毛、跳蚤的形態及其生活史等,都能提升民眾對科學的興趣及科學素養,同時對科學持有正面印象。

本計畫為科技部科教發展及國際合作司 104年、105年及106年「科普活動計畫」補助(計畫編號: MOST 104-2515-S-178-002、MOST 105-2515-S-178-002、MOST 106-2515-S-178-002),本計畫主要建置本資源學習網、辦理研習活動、到校服務活動及「我家蟲住民」特展,同時嘗試推動居家昆蟲的標本交流與認養及活動,希望逐漸推動民眾對週遭事物的關心及好奇心,及科學資源的互享,讓更多人成為公民科學家。


計畫人員

姓名 職稱 單位
詹美鈴 / 計畫主持人 副研究員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生物學組
葉鎮源 / 計畫協同主持人 助理研究員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營運典藏與資訊組
林劭如 / 計畫聯絡人 計畫助理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生物學組
陳玲嬅 / 計畫聯絡人 計畫助理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生物學組

講師團隊

姓名 職稱 單位
唐立正 教授 國立中興大學 昆蟲學系
徐爾烈 名譽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 昆蟲學系
施昌良 負責人 佳家有限公司
蕭文鳳 教授 國立嘉義大學 植物醫學系
張念台 教授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植物醫學系
彭仁君 教授 國立臺東大學 生命科學系
李後鋒 助理教授 國立中興大學 昆蟲系